成都自然博物館的“合川馬門溪龍”化石
“博物館已進入布展沖刺階段,將于近期正式開館。”昨日,成都理工大學成都自然博物館(成都理工大博物館)籌建組常務副組長、教授歐陽輝接受采訪時表示,博物館將向市民完全開放,成為成都一處充滿趣味性、探索性、實踐性與觀賞性的公共文化空間。
記者了解到,博物館位于成都理工大學校園旁邊,是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的基礎上改擴建而來。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始建于1960年,是一所以地學標本為主的自然博物館。這次改擴建不但擴大了建筑規(guī)模、補充了現(xiàn)代生物類展品,而且完成了由高校博物館向公共博物館的轉變。這也是四川省第一所城市與高校共建的博物館。
“高校博物館起初都是圍繞教學科研建設的,教學之余兼顧一些公共服務,因此大學博物館的學科專業(yè)性比較強。”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館長黃明介紹,市校共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館,則能發(fā)揮成都理工大學在學術研究和藏品收藏上的長處,又融合了成都文化旅游的優(yōu)勢,“從而讓藏品資源發(fā)揮更大的社會價值!
“此前,省內(nèi)一直缺乏多學科、綜合性自然博物館,成都自然博物館建成后,將填補這一空白!秉S明介紹,博物館以科普教育為主要目的,集標本典藏、科學研究、展覽展示、文化休閑等多項功能于一體,從而成為省內(nèi)首家多學科、綜合性自然博物館。
據(jù)介紹,該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和環(huán)境設計融合了“蜀山”“蜀道”“蜀水”等四川本土元素,主館建筑由六個山峰巖石造型的單體組成,以此致敬蜀山;六個單體之間通過人行棧道和天橋長廊連接,彰顯蜀道意境;在室外環(huán)境中穿插的彎曲水流與倒影水池,則盡顯蜀水文化。
該博物館分地下一層、地上四層,總建筑面積50520平方米,其中展區(qū)面積共17005平方米,設有“地質(zhì)環(huán)境”“礦產(chǎn)資源”“龍行川渝”“恐龍揭秘”“生命探源”“繽紛生命”6個常設展廳和2個臨時展廳,以及學術報告廳、4D影院、等配套展教設施。
博物館藏品豐富,目前擁有礦物、巖石、礦產(chǎn)、寶玉石、古生物,以及現(xiàn)生動植物等標本6萬余件。其中世界級、國寶級的精品、珍品較多,如館藏30多具珍貴的恐龍骨架標本,在數(shù)量和種類上均居中國各大學自然博物館之首。
記者在探訪時看到,位于二樓的“龍行川渝”展廳陳列著被譽為鎮(zhèn)館之寶的“合川馬門溪龍”化石,該恐龍骨架發(fā)現(xiàn)于1957年,復原全長24米,真化石含量達80%以上,是迄今為止亞洲和中國完整恐龍化石中的最大者。第二件鎮(zhèn)館之寶“大竹重慶魚”,是一件距今1.5億年前的魚化石,全長34厘米,寬15厘米,頭、胸、尾、鰭、鱗等均完美保存。第三件鎮(zhèn)館之寶“隆昌鐵隕石”,重約158.5公斤,是我國既有文字記載又有實物保存極其稀罕的“天外來客”,是四川已知最大、保存時間最長的鐵隕石。
記者 白洋 實習記者 黃雪松 文/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