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

首頁 > bwbd > 中新網四川

專家學者齊聚溫江 共話革命先驅"光祈"精神
2021年09月25日 15:25 來源:中新網四川 編輯:堯欣雨
分享到:

  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5日電(王爵)25日,“話艱難歷程尋革命先驅”2021中國·成都王光祈學術研討會在成都溫江舉行。本次活動吸引了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教育長兼教務部主任柳建新、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白云濤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所所長左玉河等來自全國各地30多位研究王光祈學術的專家、學者參會。

 位于成都市溫江區(qū)的王光祈塑像。
位于成都市溫江區(qū)的王光祈塑像。

  據(jù)悉,本次研討會旨在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,追憶黨的偉大征程,從黨史中汲取持續(xù)深厚的奮斗之力,并深切緬懷王光祈先生,追尋王光祈先生的紅色印記,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光祈精神,擴大光祈音樂文化品牌影響。該活動共有三場主題發(fā)言,專家學者們將圍繞“20世紀一二十年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思想轉型研究”、“先驅之路——少年中國與中國民主主義革命”、“王光祈‘音樂救國’思想研究”等6個主題展開交流討論,將誕生光祈學術思想研究領域的新成果,進一步推動王光祈學術研究更上新臺階。

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教育長兼教務部主任柳建新發(fā)言。
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教育長兼教務部主任柳建輝發(fā)言。

  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會長彭吉象說:“本次研討會將圍繞“20世紀初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思想轉型研究”等重要論題開展研討,非常及時、十分重要。與此同時,王光祈先生不但是中國近代音樂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,除此之外,王光祈先生和我的兩位導師朱光潛先生、宗白華先生幾乎先后到德國留學,并且都是中國比較藝術學早期的開拓者。直到今天,我們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下屬的兩個專業(yè)委員會,即藝術史專業(yè)委員會和比較藝術學專業(yè)委員會仍然離不開王光祈先生思想和理論的指導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對于王光祈先生思想和理論的研討,我們一定會長期堅持下去!

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會長彭吉象教授致辭。
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會長彭吉象教授致辭。

  四川音樂學院黨委常委、副院長孫洪斌教授說:川音和溫江政府一起將用好“光祈”這樣的紅色資源和紅色基因,通過創(chuàng)作展演文化,融入到美麗鄉(xiāng)村振興建設中去。下一步我們將通過““光祈”音樂文化精神打造一個文化IP,讓溫江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征。目前,我們川音積極與溫江區(qū)、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深入合作,高標準打造的《王光祈》歌劇,即將精彩呈現(xiàn)。計劃于10月7日進行首演,值得我們共同期待。歌劇《王光祈》將是一部思想性、藝術性俱美,能夠走向全川、走向全國乃至走出國門的精品力作。

  中共成都市溫江區(qū)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李梅說,王光祈先生作為“五四運動前后到抗日戰(zhàn)爭之前的近20年中文化界著名的愛國主義著作家,卓越的音樂學家”,留給我們太多的精神財富,值得我們去挖掘、開發(fā)和活化利用。作為光祈先生的故鄉(xiāng),溫江始終致力于繼承和弘揚光祈精神,積極挖掘、研究光祈文化資源,著力塑造光祈音樂文化品牌,推動光祈音樂文化成為成都、四川乃至國際音樂文化的重要影響力。

研討會期間,專家、學者們參觀王光祈紀念館。
研討會期間,專家、學者們參觀王光祈紀念館。

  近年來,溫江已相繼舉辦王光祈學術研討會7次,出版了300萬字的《王光祈文集》,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;修建了光祈紀念館、光祈音樂廣場,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城市文化名片。溫江以光祈音樂文化為基核,助推音樂文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以“音樂+旅游”為引擎,積極推進幸福田園音樂燈光秀、音樂公園等音樂消費新場景建設;充分利用區(qū)內校地音樂資源,大力推進校地音樂合作,與四川音樂學院、四川藝術職業(yè)學院等高校共同創(chuàng)作歌劇《王光祈》和街頭藝人表演項目,為光祈音樂文化注入新活力。

  據(jù)了解,該活動為期兩天,在26日舉行的閉幕式上,還將舉行第三屆“光祈杯”全國高校藝術學科學術論文比賽頒獎典禮。此次論文征稿從2021年6月起,共收到來自清華大學、復旦大學等78所高校學術論文174篇。經專家評審團專業(yè)評審,共評選出一等獎學術論文2篇、二等獎學術論文5篇、三等獎學術論文10篇,以鼓勵廣大專家、學者為傳承光祈精神、豐富光祈學術理論做出的積極貢獻,推動光祈學術研究向更廣維度、更深層次拓展。(完)

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 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網或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新社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 ② 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本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③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 聯(lián)系方式: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:+86-28-62938795